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改革进行时|环翠区串点、连线、成面三步工作法 打造立体化“两新”团建格局
访问次数: 来源:共青团威海市委员会

为着力破解“两新”领域干部、组织、资源“孤岛化”难题,环翠区依托串点、连线、成面三步工作法,以点为基、串点成线、以线带面,进一步充实团干部工作力量、织密“两新”组织网络、打造青年服务项目,构建起立体化“两新”团建格局,释放共青团改革动能,助力区域化团建精准提升。

一、团干部力量串点连线成面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

坚持党管青年队伍,充分依托党委资源,将青年社工纳入环翠区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范围,优先选派高素质青年事务专业社工进驻商圈、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团建和青少年服务;深化党建带团建,发挥镇街青工委职能,每名镇街青工委委员结对联系至少1个“两新”团组织和1名团干部,每年在全区至少开展1次遍访,实地指导不少于1次,让“两新”基层团组织持续创新、保持活力。

坚持团建递次穿引,统筹区域内工作力量,深化落实“两联”工作机制,通过“1+1+10”递次联系,每名区团委委员常态化联系1名“两新”组织团代表,联系10个“两新”团组织,每名团代表定向联系1个“两新”团支部、10名“两新”组织团员青年,建立扁平化联系网,与原有的“两新”团组织纵向体系,进一步织密交叉递次联系网,构建起“区—街—特色园区—两新”团的四级联动工作格局。

坚持动态储备赋能,链接“三下乡”“返家乡”等大学生团队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常态化、流动化进驻商圈、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壮大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实践队伍,累计组织大学生报到资源至商圈、社会组织园区开展服务2.4万余人次。完善骨干培育培训,重点联系街舞、汉服、外卖等新就业群体,常态化联系山大(威海)、威海职业学院等高校团委开展“订单式”培训,按需精准提升“两新”团组织服务能力,建立区“两新”领域青年人才库储备1126人。

二、团组织建设串点连线成面变“单一组织”为“体系覆盖”

坚持重点单建,深化摸底调研,整合工商联、工信局等部门信息资源,对全区  家规上企业信息进行注意摸排、实地走访,了解企业情况和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开展规上企业集中建团攻坚行动,联合组织部门,对全区已建立党组织、且符合建团条件的规上企业建立团组织,全区规上企业建团达81个,建团率超过90%,同步坚持规范管理,严格完善退出机制,清理“空挂”“僵尸”“两新”团组织7个。

坚持分域联建,根据青年团员人数以及行业特点,重点打造了环翠楼街道商圈、竹岛街道金融商圈、创客大街中国青年社区三大板块,创新了组建海裕城创新创业、民俗邨非遗文化、迪尚大厦商贸、基金小镇基金4大行业团总支,形成“3+4”两新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强“两新”团组织互联度。

坚持园区兜底,针对“两新”组织小、散、杂的特点,依托地域区位,形成商圈园区、楼宇经济、创客社区3大领域互联互促的建团模式,对尚不符合建团条件的“两新”领域流动团员进行兜底管理,全区“两新”领域团组织占社会领域团组织比例达64%。

三、团内资源串点连线成面变“个体存量”为“共治流量”

搭建“两翼”平台服务聚智引才,依托青年商会和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两大青年社团平台,整合“双招双引”优势政策,为商圈“两新”组织及青年群体提供校企对接、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健康体检等“定制服务”,打造“环商U HOME”“彩虹青春”等服务项目,累计服务青年1.3万人次,引进青年人才113人,实现招才引智“零距离”。

引入专业力量服务青年发展,依托政府购买服务,策划青年调研服务项目,结合社会组织供需对接会、公益创投,建立“需求、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常态化运作“青春有约 相聚环翠”青年交友公益项目、“志愿环’翠‘ 绿满滨城”植树项目等,提供“量身定做”的商圈服务,依托“青年之家”线上平台,月均开展植树护绿、城市感知、联谊交友等服务活动不低于40场次,每月服务人次500以上,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织密基础网格助力园区治理,立足“1+8+N”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号召广大青年投入各项志愿服务中,成立青年突击队9支,新增外卖行业“鲸小哥”等新兴领域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队,将青年力量编入园区商圈网格,协同“小巷管家”等力量共同织密社会治理网络。



Copyright ©2016-2017 版权所有 共青团威海市委  联系电话: 0631-5231668
鲁ICP备050067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