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怀揣成立“箱包王国”的创业梦想,威海市未果服饰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菁申请到了“鲁青担保贷”和“鲁青基准贷”;在威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作的2021届毕业生贾儒霖,申请到了每月650元的住房租赁补贴……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青年人在威海总是可以寻到专属自己的“援手”。
威海推出的系列暖心举措,让高层次人才和实习实践大学生都能在威海找到一展身手的青春舞台。
“组团”看发展:为高层次人才递出“橄榄枝”
8月,一封来自威海的邀请函递交到“北京山东博士生联谊会”活动领队王兴邦的手上。
近日,“北京山东博士生联谊会”15名青年才俊来到威海,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威海之旅”,联谊会人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累计走访调研9家企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为企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校地产学研出谋划策,形成一批合作意向。
在随后的威海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研讨座谈会上,15位青年才俊将心中的所思所想与与会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希望威海提升宣传力度,增加宣传窗口,把优势主动告诉大家;希望可以在提高青年人住房补贴以外,还可以探索灵活的住房保障支持,向北京等大城市看齐。”
会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转变身份,以“学生”心态虚心接受评价与建议,并分别作出回应。团市委书记李正表示,青年人是城市的未来,虚心接受年轻的声音才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团市委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成立了威海市青年人才工作站(北京)、各高校“青鸟驿站”,并为站长颁发证书。“拿到证书就等于扛起责任,我们能做的是以实际行动报答这份肯定,向‘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诸位前辈们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黄哲说。
黄哲提到的“前辈”是团市委助力招才引智、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中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团市委推动“引青年人才助乡村振兴”的想法落地开花,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支队连续5年组织完成了13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近百名学子参加实践。
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通过青年人才的建言献策,都转为推动发展的有益助力。在今年7月为期12天的活动中,共开展了“尘星计划·天福山中学交流”“乡土共振·村庄健身活动”“初心向党·党建系列活动”“青鸟计划·威海实习实践交流会”4个项目;对“耕读小镇样板片区规划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二期改造”2个项目进行了设计改造;完成了“CRCS问卷调研”“双碳问卷调研”2份学术调研成果。
“北京山东博士生联谊会”与“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都是我市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缩影,连点成线,进而汇聚成威海高质量发展生动的路线图。
“组团”过假期:为大学生实习实践搭建“暖心桥”
“我的假期过得特别充实,刚回来的时候还担心实习工作不好找,结果通过‘威海共青团’公众号一搜,有好多实习岗位,并且就业单位也很好。”来自临沂大学的大三学生李媛媛说。
以最大努力为青年人提供机会,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注入青春活力。今年,团市委在大学生“返家乡”实习实践上下足了功夫,“大学生实习实践是我们‘自我介绍’的好机会,通过实习实践对威海有了好印象,毕业后威海就可能成为首选。”李正说。威海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各大企业协调联动,全市深挖岗位2374个,其中政务岗位899个、企业岗位1475个,覆盖217家机关事业单位和75家企业,数量、含金量均创历史新高。政务岗位里面,既有新媒体、综合管理、中文、法律服务等市直、区直岗位,也有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一线岗位。企业岗位中,有中国企业500强、零售龙头企业等提供的岗位。
团市委还与相关部门对政策待遇保障实现“再刷新”,在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实习实践的学生按照每人每日60元给予生活补助。在企业实习实践的,原则上按照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作为企业人才引进或定向培养的,若达成就业意向,签订就业合同时可免除实习期,直接转岗为正式员工,拿出了真切的威海诚意。
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是团市委留住人才的又一个“妙招”。加强人文关怀,统一为参加实习实践的大学生购买保险,组织开展实习实践岗前培训,解读各项人才政策,释放威海温度。严格实习实践管理,帮助学子树立职场规矩意识,明确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把实习作为大学生就业前的一次“模拟考试”“实战演习”,帮助大学生迈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组团”回家乡:为就业人才筑起“青鸟巢”
“我的工作就是通过‘青鸟计划’小程序找到的,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应届生邹雅婷说。
像邹雅婷这样的应届生在威海还有很多,他们借助有效途径获得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团市委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搭建了平台。
“青鸟计划”小程序是团市委为求职青年筑起的“云端巢”,今年上半年,我市开展云招聘,聚焦企业人才招引难题,累计发布紧缺岗位9200个,152所高校的3.1万名青年学子与企业进行云端洽谈、线上面试。
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揽子聚焦青年人才的有益政策频出。
“青年驿站”以5天免费住宿为青年来威择业搭起“临时巢”,“521生活津贴”连续三年为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建起“生活巢”,租、购、补一体化的安居体系为青年人才解决“留威巢”,进一步搭建探索青年交友公益平台为在威青年解决“爱家巢”……全链条贴心“筑巢”为青年保驾护航。
今年,“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写入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和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团市委拿出一系列爱才、惜才、用才的实招硬招,通过良好的创业就业生态、包容的环境、高效的服务,吸引青年人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扎根、发展。